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涵养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1-08-16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思政教师要以涵养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为重要任务,守正创新,精业笃行,为国家培养更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后浪”。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涵养青年的“志气”。“志气”需要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涵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代代有志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抛头颅、洒热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给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仅28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事实证明,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唯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才能真正扛起建设者、接班人的使命。思政课不能形式化、表面化,要讲得彻底、能服人,用铁一般的事实,为青年们呈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改造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建党一百年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凸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磅礴伟力,使广大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涵养青年的“骨气”。“骨气”是什么?骨气是精卫填沧海,是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是竹焚不毁节、玉碎不变色。新时代青年的骨气需要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来涵养,需要用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日益丰富发展的精神谱系来涵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涌现出了“只有站着死,没有跪着生”的陈延年、棉絮果腹战斗至死的杨靖宇、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扎根大山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等一大批英模人物。这些光辉精神和英雄事迹的缔造者很多是青年。他们挺起了中国脊梁,彰显了中国骨气,是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资源。讲好思政课,就要从中汲取养分,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式,引导青年学习英雄、铭记英雄、崇尚英雄,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精神力量,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涵养气概、锤炼意志,自觉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以铁一般的坚定意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涵养青年的“底气”。“底气”源于实力,需要用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去涵养。今昔对比,一目了然。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特别是1919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更是体现了何谓“弱国无外交”。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得以重塑。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而且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球最丰富的产业链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切都要融入思政课,要实事求是、生动形象地讲给青年听,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还要跟青年讲明白,国家的实力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两个大局”,主动投身时代洪流,实学实干、埋头苦干,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攻“卡脖子”的难题,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